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三全育人”实施办法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三全育人”实施办法

河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三全育人”实施办法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三全育人”工作实效,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树立一流意识,聚焦“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知识产权新型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协同、贯通与融合,构建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育人新格局,形成内容完善、标准先进、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总体要求

1.思政教育“大协同”。进一步推动实施思政工作,把“三全育人”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引导全体教职工当好“育人者”,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育人全担当。

2.育人机制“全贯通”。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推动育人目的、手段和效果的有机统一,推进“思政+”建设,使“三全育人”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育人全天候。

3.育人要素“强融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主动性和选择性,推进不同来源、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元素共生融合。深入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目标同向、载体同建、资源同享、节奏同步,推动育人全覆盖。

三、主要内容

1.课程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法治人才。全力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和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业导师育人功能,落实完善小班化、研讨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全方位实施课程内容改革,将新思想、新技术、新经济、新需求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以思政课程、专业思政及教学模式创新等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在线学习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实训中心平台功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引导教师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全过程,涵育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认真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科研育人。强化导师引领培育职责,明确科研育人功能,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科学研究全过程。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切实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坚决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研育人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搭建具有广泛影响力、号召力的师生科研交流互动平台,不断提升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师生参加学术会议、赛事和中短期交流项目,拓宽师生国际化视野。强化学术团队的典型引领。以研究生导师示范团队建设为抓手,培育一批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科研育人典型团队。强化科研项目申报审查,结合实际情况引导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实现科研、教学、实践相互促进,切实增强科研育人实效。

3.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始终坚持“全面覆盖、强化实践、分层培养、协同推进”的工作理念,推进实践课程化、体系化、信息化,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夯实“第二课堂”制度。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免试推研、推优入党等的重要依据,做实做优学生成长引导,体现育人效果。探索“互惠式实习机制”。推动学生深入一线,亲自践行法律行业具体业务,鼓励、支持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密切联系法律实务部门,积极推进学院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工作的开展。形成学院与实务部门互惠式实践教学模式,与法律实务部门实行“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互惠式实践教学模式。依托法律援助中心开展法律援助服务,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引领全院学生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社区、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学、素质教育、职业规划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学生全体惠及、教师全员投入、本科全程融入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内涵,通过大创项目、“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和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积极、健康、文明、进取、包容、创新的先进文化。坚持以“典型引路”为抓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选树师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推广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提升依法治国意识。以学宪法讲宪法、民法典宣传等活动为载体,提升学院师生法治知识和法治意识。繁荣学院廉政文化。开展学院廉政文化活动,宣传廉政文化,提升师生廉洁意识。

5.网络育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构建网络育人平台。建强用好学院网站和微信平台,不断推出充满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启迪性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推广展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络名篇名作”。丰富网络内容供给。推进融媒体平台建设,积极运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新媒体载体,聚焦基层一线,把“镜头”面向师生,关注“学生成人成才”“教师成名成家”。通过议题设置、回应热点、强化服务、引导舆论,营造清朗、健康和文明的网络文化。强化紧贴实际、具有特色的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持续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工作。强化网络安全维护。强化安全自查工作,优化信息发布审核制度。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建立“预防、人防、联防、补防”网络舆情监防机制,建强专职网管队伍,及时、主动回应学生利益诉求和重大关切。

6.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实施“育心”“健心”“暖心”“润心”“护心”“筑心”六大工程,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向上向善的健康心态。建立“全通道”心理服务体系。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组建“心理工作室”,实现新生心理排查100%普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各阶段心理需求。完善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制度。利用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和谐、幸福校园生态。通过主题文化活动、社区氛围营造、微信公众号、APP等途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织密四级心理防护关怀网络,发挥学院心理辅导站工作实效。实施学生心理动态预警机制,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

7.管理育人。推进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环境。完善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院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形成院领导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的有效机制。建立辅导员、学业导师与学生常态化联系制度,优化学生管理模式。

8.服务育人。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为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供给能力,提供靶向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虚实一体、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高效化,不断提升学生满意度。把服务育人“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切实增强服务育人实效。立足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专业特长,搭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体验平台,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提高服务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9.资助育人。做好资助育人顶层设计,进一步健全资助管理规范,打造全方位、多层次资助育人载体,创新资助育人活动形式,构建资助理念先进、资助渠道丰富、资助体系健全、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模式多维、资助成效显著的资助育人新格局。完善精准化资助管理工作体系。构建“学院资助工作小组、年级资助工作小组、班级资助信息员”三级资助育人体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依托大数据平台,合理进行困难等级认定,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践行“资助立志”育人理念,展示一批资助育人工作优秀案例。打造多维度资助育人模式。深入推进研究生助教工作,积极发挥研究生“三助”工作的培养功能。拓宽资助资源渠道,将物质帮扶与项目资助相结合,服务人才培养,强化育人目标。凸显全方位资助育人成效。注重“扶智”与“扶志”并行,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实现困难学生经济和精神的“双脱困”。结合我院专业特色,与地方单位合作搭建对口帮扶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大学生返乡工作服务制度,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返乡服务,在服务中锤炼专业技能。鼓励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或工作,积极服务家乡、回报社会。

10.组织育人。推进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发挥学院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与育人保障功能,发挥群团组织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党建工作评估机制,全面推进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夯实党建育人功能。大力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深入推进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培育建设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展示一批党建优秀工作案例。构建“X+”大党建体系。大力打造“课程+”“团队+”“导师+”“实践+”等育人模式,探索打造党建精品项目、精品工程,促进党建、思政与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群团组织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大力实施团学组织强基工程、活力提升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培养选树一批典型学生代表和优秀学生干部。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三全育人”工作推进小组,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推进学院“三全育人”工作。

2.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全院教职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实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

3.强化队伍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

4.强化特色创新。要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强化理论创新、举措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打造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特色项目和特色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共河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委员会

2020年9月1日